《條例》第十六條規(guī)定:“位于高烈度設防地區(qū)、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的新建學校、幼兒園、醫(yī)院、養(yǎng)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廣播電視等建筑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采用隔震減震等技術,保證發(fā)生本區(qū)域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
《條例》列舉的建筑在《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以下簡稱《分類標準》)中屬重點設防類建筑(以下稱乙類建筑),“指地震時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生命線相關建筑,以及地震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后果,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的建筑”。
《條例》明確“正常使用要求”是“設防地震”,明顯不同于《分類標準》,那么《條例》的要求是高還是低,規(guī)范設計方法是否還能用,是否應該按“中震”設計,等等,這無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關于“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
設計方法的一點思考
Q:《條例》要求是高還是低?
A:《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以下簡稱《抗規(guī)》)的設防目標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針對乙類建筑,設計上只是提高一度加強其構造措施,提高其延性性能。因此,乙類建筑理論上仍是“中震可修”,未達到《條例》的要求。
Q:震害有什么啟示?
A:2010年至2021年,中國大陸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192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26次,總的來說造成的損失不大。當設防烈度與地震烈度相當或略小于地震烈度時,震中區(qū)記錄到的地震加速度普遍大于設防烈度加速度數(shù)倍。震害表明按規(guī)范“小震”設計的建筑達到了抗震設防目標的要求,有的超過設防目標要求。當設防烈度與地震烈度相當時,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剪力墻結構能夠保持完好,但非結構構件可能產生損壞或破壞;減震隔震建筑建筑性能表現(xiàn)優(yōu)越,尤其是隔震建筑的儀器設備也得到很好保護,出現(xiàn)的隔墻問題主要是施工或設計不合理產生的;磚混結構出現(xiàn)普遍出現(xiàn)墻體開裂,結構出現(xiàn)可修復損壞。
從震害看,按現(xiàn)行規(guī)范設計的乙類建筑,在設防烈度地震下,總體上達到《分類標準》的要求。要滿足《條例》的要求,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需要解決砌體隔墻的損壞問題;磚混結構需要進一步提高墻體承載力;隔震結構能夠達到《條例》的要求;消能減震結構需解決砌體隔墻的損壞問題。
Q:如何按現(xiàn)行規(guī)范設計?
A:根據(jù)實際震害,要滿足《條例》的要求,各種類型的結構需區(qū)別對待。磚混結構需大幅提高墻體承載力,可按“中震”地震作用進行承載力驗算。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仍按“小震”進行抗震設計,但應控制“中震”時結構變形以滿足非結構構件“不壞”的要求,采用普通砌塊隔墻時,需要提高結構剛度,并考慮砌塊隔墻的剛度,計算結構變形,將樓層位移角控制在彈性限值內,更加合理的方法是采用柔性連接的砌塊隔墻或變形能力大的隔墻。儀器設備等應按“中震”樓面譜進行驗算。不應采用活動吊頂。
Q:為什么推薦采用減震隔震技術?
A:隔震技術通過延長結構周期,增加隔震層阻尼,有效降低結構的地震反應,較抗震建筑,地震力可以降低5~6倍。同時,隔震建筑在地震中的結構變形和加速度也大幅降低,對建筑的非結構構件和儀器設備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蘆山和漾濞兩次大地震中,按現(xiàn)行《抗規(guī)》設計的醫(yī)院和學校隔震建筑有極優(yōu)良的表現(xiàn),達到《條例》設防烈度地震正常使用要求,因此隔震技術應該是首選。
消能減震是通過安裝在建筑中的消能器,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達到降低結構地震反應的抗震技術。研究表明,采取消能減震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結構構件承擔的地震力,減小結構變形,這對設防烈度地震下結構構件和非結構構件的保護是極其有利的。消能減震對降低結構地震加速度反應的效果一般,因此建筑中對加速度敏感的醫(yī)療、通信等儀器設器,還應采取其它保護措施,如設備隔振等。
同時,國內震害也發(fā)現(xiàn)減震隔震建筑在施工、設計和產品質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條例》在這方面也做了相關規(guī)定。
薛彥濤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博士生導師
現(xiàn)任中國建筑學會結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
《消能減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主編、《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編制組成員、《建筑隔震建筑設計標準》編制組成員。
主持和參與科技部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高層建筑耗能減震的研究”、十一五項目“大型及重要建筑抗震計算理論與試驗技術研究”和 “建筑抗震前沿理論與技術研究”、十二五“高烈度區(qū)高層建筑消能減震技術研究”、十三五“工業(yè)化建筑消能減震全裝配框架結構體系研究”。
主持研發(fā)金屬消能減震器,獲多項發(fā)明專利,產品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軌道交通指揮大廈、海南椰風酒店、301醫(yī)院等工程中大量應用。負責完成成都凱德風尚小區(qū)高層住宅隔震設計、三河高層住宅隔震設計咨詢、山西忻州市中小學校舍隔震加固設計咨詢工作。在既有建筑的鑒定與加固改造工作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主持或參加了全國政協(xié)禮堂、北京火車站、北京飯店西樓、北京大學仿古建筑群、301醫(yī)院病房樓等建筑的抗震鑒定與加固工作。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項、住建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二等獎等3項。發(fā)表論文80余篇。
來源:CABR工程咨詢設計院
欄目分類
Catalog classification